核心提示:近日,央视播放火箭军向太平洋深处发射洲际导弹视频,多处画面被打码。2024年9月25日8时44分,太平洋相关公海海域上空划过一道炽烈轨迹——火箭军成功发射一枚携载训练模拟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。央视新闻发布的画面中,导弹如钢铁巨龙腾空而起,尾部喷射的烈焰照亮海天交界。然而,与震撼的发射场景形成对比的是,导弹的精确制导系统、突防装置等关键部位均被技术性打码处理。
近日,央视播放火箭军向太平洋深处发射洲际导弹视频,多处画面被打码。2024年9月25日8时44分,太平洋相关公海海域上空划过一道炽烈轨迹——火箭军成功发射一枚携载训练模拟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。央视新闻发布的画面中,导弹如钢铁巨龙腾空而起,尾部喷射的烈焰照亮海天交界。然而,与震撼的发射场景形成对比的是,导弹的精确制导系统、突防装置等关键部位均被技术性打码处理。
这场“有限透明”的展示,既是中国战略威慑能力的自信宣告,也是大国博弈中“透明”与“保密”的智慧平衡。清晨的发射场上,巨大的发射平台如沉默的巨人矗立。导弹周身被精密仪器和厚重外壳包裹,在晨光中泛着冷峻的金属光泽。随着指挥员清晰而坚定的指令下达,技术人员全神贯注地盯着仪表盘,手指在操作台上快速跃动。火箭军某旅官兵赵静在发射前接受采访时坦言:“这次发射关系到火箭军的荣誉,关系到国家的尊严与底气。”这位参军22年的老兵,曾3次作为备份号手与“点火”指令擦肩而过,却始终坚守“军令如山”的信念。当倒计时归零的瞬间,发射场陷入短暂的寂静。突然,一阵震耳欲聋的轰鸣撕裂空气,导弹底部喷射出熊熊烈火,强大的推力将这枚重达数十吨的“钢铁信使”缓缓托起。赵静回忆道:“按下按钮的那一刻,我等了整整20多年。
每一次备份,都是为这一刻积蓄力量。”导弹升空时,他忍不住三次回头凝望——这既是职业使命的见证,也是对祖国和平的深情守护。此次发射视频中,导弹的制导舱段、分导式弹头布局等细节被模糊处理。军事专家指出,这种“选择性公开”是国际通行做法:美国“民兵-3”导弹试验时,同样会对载荷参数、突防技术等核心数据保密。东风-41导弹作为中国战略威慑的“定海神针”,其射程达1.4万公里,可携带多枚分导式核弹头,采用8轴重型机动发射车(TEL)实现快速部署,配合高超音速滑翔体(HGV)技术,突防速度超过20马赫,现有反导系统难以拦截。打码处理既避免技术细节泄露,又通过官方渠道传递战略信号。正如2023年国防白皮书所述,中国核力量维持“最低限度威慑”,但任何针对中国的核讹诈都将面临可靠反制。数据显示,中国核弹头数量仅为美国的6%,但通过陆基、海基、空基“三位一体”核力量建设,已形成有效二次核打击能力。此次发射进一步验证了陆基核力量的可靠性,强化了“不可摧毁”的威慑底线。
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邮件至zmyunz@126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